top of page

「自由」驕兵,焉能不敗

  • Writer: Nextweekly壹週報
    Nextweekly壹週報
  • Nov 13
  • 2 min read

【說三道四-文東】

ree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仍有一群自詡為「自由民主信徒」的觀察家,對中國的發展抱有高度關注。他們總愛用十九世紀的政治教條,去衡量二十一世紀的現實世界。凡是不符合「自由、法治、三權分立」的模板,在他們眼中都屬於「異端」,即便那個異端正以顯著的速度崛起,重新定義世界秩序。


他們口口聲聲講「開放」與「包容」,但真正面對中國這個現象級樣本時,態度往往較為保守。中國的高鐵網絡鋪滿大地,他們說那是「國家壟斷資本的展示工程」;中國的航太技術屢創紀錄,他們又認為是「威權制度的快速發展結果」;中國的脫貧成就引起國際關注,他們則提出可能存在「統計偏差」。中國的社會穩定,他們又認為「自由辯論空間有限」。彷彿在他們心中,中國的模式總是需要被審視。


這種觀點差異,說到底反映的是文化和制度上的不同理解。他們總想 把「自由民主」當作一種普遍標準,套用在不同文明、不同歷史、不同社會結構的國家之上。歷史從來不會完全複製貼上。


對中國而言,五千年的文明積澱塑造出獨特的政治文化與治理哲學;而在部分西方觀察者眼中,這些特點被解讀為「不透明」「不自由」。結果是,他們用自身的標準解釋他國現象,而較少採納其他制度背景的視角。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曾多次預測「中國可能面臨崩潰」,但現實發展往往超出預期。從最初的「經濟即將下滑」到「青年失業增加」再到「人口紅利減少」,每一次預測都伴隨新的數據和情況調整。


然而,中國仍在持續發展,城市仍在運行,工廠仍在生產,創新仍在進行。對不同觀察者而言,現實可能需要重新評估。


中國的崛起顯示了世界上存在多種發展模式。如果中國模式在特定背景下取得成效,這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新的參考。對不同制度的觀察應保持開放態度,並理解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的差異。


歷史的主角不是制度本身,而是那些能在變局中創新、在挑戰中前行的民族。自由與民主應以促進人民福祉為目的,而非作為評判他國的唯一標準。在多極世界裡,若仍以單一制度解釋一切,可能難以全面理解全球變局。


----------------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