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闽侨:薪火相传的大海胸怀与山岳情怀
- Nextweekly壹週報

- Sep 26
- 3 min read
【作者:杨文田】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初秋的晨风带着庄严的气息拂过长安街,两侧红旗猎猎,观礼台上座无虚席。随着雄壮的国歌响起,我的心口随之震动,热血在胸膛翻涌。坦克方队轰鸣而过,战机呼啸划破长空,士兵们铿锵的步伐,犹如山岳在移动。
这是我第五次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但心情依旧难以平复。望着天安门城楼上的庄重身影,我不禁想到:今天的荣光,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尤其是海外侨胞,在民族危难之际以血与汗铸就的结果。
我是福建人,对闽籍华侨的故事格外熟悉。今天,2000多万闽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是大海的儿女,敢于逐浪而行。自古以来,福建人便依海而生。闽南话里“食海水,讨海生”的俗语,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明清时期,大批闽南人乘坐木帆船,冒着风浪离乡背井,驶向南洋。有人在马六甲种下第一片橡胶林,有人在菲律宾开设小商铺,也有人在印尼码头上挑着箩筐,靠力气养家糊口。他们身上晒出的古铜色,是大海留下的烙印。
虽然漂泊,但心却从未与故土分离。中秋夜,他们仰望南天同一轮明月,心中都回荡着一句“故乡的亲人,可安好?” 这种深沉的乡愁,成了他们世世代代的精神纽带。
闽侨不仅有大海的胸怀,更有山岳般的情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海外华侨倾尽全力支援祖国。陈嘉庚先生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1937年,他在新加坡发起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短短几个月便筹得巨款,支援抗战前线。他还倾家荡产创办厦门大学,把教育当作民族振兴的基石。我常常想象,当年陈嘉庚在简陋的办公桌前,彻夜不眠,写下一封又一封呼吁书时,心中是怎样的炽热与坚毅。难怪毛泽东称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站在阅兵观礼台上,当空军编队在蓝天拼出“80”的字样,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时,我仿佛看见陈嘉庚的身影与我们同在。他所点燃的火炬,正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继续传递。
进入新时代,闽籍华侨的身份早已超越“漂泊者”的标签。他们是“一带一路”的先行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在泉州老城的石板街上,我曾遇到从印尼归来的乡亲。他带回了咖啡豆和榴莲 干,却一心想着如何把泉州的石雕工艺推广到雅加达。在菲律宾,许多华校依然用闽南语教歌谣,用中文教《三字经》,让新一代华裔不忘根、不忘本。在美国,我认识的一位闽侨企业家,把资金和技术带回厦门,推动智能制造项目落地,造福家乡。这些闽侨,就像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星辰,却都以同一条血脉与文化彼此呼应。
阅兵中,当火箭军方阵整齐划一地走过时,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想到海外侨胞在不同历史节点的担当:他们在抗战时期捐钱捐物,在改革开放初期把第一批资金和设备带回祖国,如今又在全球化背景 下,为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奔走。观礼台上,我与来自菲律宾的侨领并肩而立。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看到祖国强大,我们这些在海外奋斗的人,就有底气了。”那一刻,我明白,侨与祖国,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成就的命运共同体。
陈嘉庚精神提醒我们:侨不仅仅是漂泊的代名词,而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未来,我们需要做三件事:第一,把爱国爱乡的情怀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海外侨二代、三代也能感受到与祖国的紧密联系。第二,继续发挥桥梁作用,让中外交流因侨而更顺畅。第三,把中华文化特别是闽南文化传承下去,从南音到闽南语,从元宵到中秋,让世界在节日和旋律中读懂中国。
2000多万闽籍华侨,是大海的儿女,也是山岳的守望者。他们的奋斗与奉献,铺就了中国走向今天的坚实道路。当9·3阅兵的鼓声犹在耳畔回响,我的心中更加笃定:陈嘉庚精神必须传承与发扬,闽籍华侨的故事必须延续与书写。唯有如此,海外侨胞的大海胸怀与山岳情怀,才能在新时代浩荡征程中,继续闪耀光芒。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