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俄烏戰爭關鍵一步
- Nextweekly壹週報
- Jun 12
- 8 min read
【Gary安Blog】

俄烏戰爭何時結束?照目前情況來看,恐怕川普結束任期俄烏戰爭還在繼續,其中最關鍵因素就是普京和澤連斯基誰都不肯妥協退讓。問題來了,只要普京拿不到想要的東西,俄羅斯就會不斷擴大占領烏克蘭土地,再者只要烏克蘭澤連斯基還活著,烏克蘭就不會滿足俄羅斯提出的任何停戰條件,而且在歐洲北約的支持下,小澤會與普京死磕到底,如此一來俄烏停戰短期內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美國已經拿到烏克蘭境內的礦產協議,礦產協議真正目的不是礦產,而是藏有礦產的那片領土。歐洲人在這場戰爭中還沒撈到實惠,所以歐洲人不想立刻停戰,嚴格講歐洲、美國、俄羅斯三方都沒有立刻結束俄烏戰爭的意願,美國川普也在為如何利用俄烏停戰做籌碼去對國內民主黨人下手,川普曾經多次表明;“俄烏戰爭那是美國民主黨人的事情,不關我事”。川普24小時解決俄烏戰爭言論,現在看來那就是商人喊價叫價一種“交易的藝術”,能不能解決俄烏停戰問題,留給下屆總統也無所謂,萬一下屆美國總統又是民主黨人勝選,現在川普的努力不就白搭了嗎?川普的戰場在國內,而不在國外。因此說,俄烏戰爭的結果一定要與美國川普復仇民主黨人聯系在一起看,川普已經拿到烏克蘭境內的所有礦產協議,按理說川普比拜登更務實,在烏克蘭問題上川普已經贏得一局,在俄烏停戰問題上,川普要的是細嚼慢咽。俄烏戰爭是停還是戰已經是歐洲人的事了,歐洲人要麽多出血全力提供武器和資金援助烏克蘭,讓歐洲繼續動蕩下去;要麽就想出其他辦法從烏克蘭撈到好處促成停火,對美國川普來說,烏克蘭礦產協議拿到手,等於拿到烏克蘭一片領土,川普已經完成歷史使命,剩下的事情川普願意管就去指點一二,不願意管就丟給歐洲人去擦屁股,頂多說幾句施壓俄烏雙方的言論罷了!這活不累!
有分析指出,打破俄烏談判僵局的唯一條件就是,或踢普京出局,或踢澤連斯基出局,顯然踢普京出局是極難之事,踢澤連斯基出局相對容易很多,可是目前卡在歐州,川普早想踢澤連斯基出局,可歐洲人只有抓住澤連斯基才能維護自身利益,小澤不在了,歐洲人就失去抓手,再上來一個人還不知道是聽美國人的話?還是聽俄羅斯人的話?所以外界都認為這是一盤僵局。幹掉澤連斯基,對歐洲來說政治風險巨大,甚至會引發整個歐洲動蕩,俄羅斯也會借機將更多烏克蘭領土拿走,可留下小澤繼續執政,俄烏戰爭會走向死局,俄烏雙方你來我往相互轟炸,說不定哪天就引爆出一枚核彈,美歐誰都不想為此承擔後果。我們看到烏克蘭軍方進行了多次對俄總統普京的暗殺行動,沒有歐美的默許和暗中幫助,給澤連斯基幾個膽,他也不敢去暗殺普京。還有一個原因促使小澤義無反顧想要幹掉普京,那就是小澤清楚知道,只要他卸任總統職務,不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内部都不會讓他活太久。什麽時候看到俄烏兩國總統有一方被暗殺,標誌著俄烏戰爭真正走到停戰的時刻到來。歐洲人爲了保險起見,事先就佈局稱普京在用替身,而且在大勢宣傳普京患癌不能全程工作,還暗示給烏克蘭澤連斯基暗殺普京的替身不會造成俄羅斯的嚴重報復,只會對俄羅斯民心民意造成巨大政治影響。外界都清楚只要俄烏停戰,烏克蘭便會進入新一屆總統選舉,澤連斯基不論是繼續贏得選舉,還是落選失去總統職位,他都會立刻會成為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暗殺對象。可以預見烏克蘭一旦進入新總統選舉時刻,烏克蘭多地都會出現選民要求公投獨立的訴求,北約各國可借機將這些獨立的地區納入囊中,變為自己新的殖民地,如果這些獨立的地區地下有大量礦產,歐洲人也做到了將美國拿走的烏克蘭礦產,巧妙的將一部分轉變到自己手裏。站在歷史的角度看烏克蘭,俄烏戰爭結束後,烏克蘭便成為美國、歐盟、俄羅斯三方瓜分領土的局面,烏克蘭國破家亡的歷史罪名定落到澤連斯基身上,一個喜劇演員,最後將戲演成悲劇收場。
不久前,川普突然嚴厲批評普京是“徹底瘋了” ,並警告普京;“如普京想要整個烏克蘭,將導致俄垮臺”,還威脅要進一步對俄羅斯實施新制裁。俄方回應很簡單,只是回嗆一句“川普是情緒超載”需要冷靜,並且表示感謝美國領導人協助啟動烏克蘭和平談判。讓川普不滿的起因是,烏克蘭首都基普和其他一些城市一晚遭受了創紀錄355次俄羅斯無人機和導彈的空襲,三天之內竟有超過一千多起無人機和導彈轟炸烏克蘭城市,造成烏克蘭首都基普多處房屋損壞和大量人員傷亡,看似俄羅斯要升級戰爭的架勢。據俄羅斯消息,俄方之所以大規模轟炸烏首都基普,是報復烏克蘭對俄總統普京的一次暗殺行為。據媒體報道,俄總統普京在前往俄烏前線庫爾斯克地區視察時,遇到烏克蘭軍隊大量無人機突然攻擊,俄羅斯表示是“史無前例”的襲擊,普京乘坐的直升機就是這場襲擊的“中心”。俄方稱:普京“死裏逃生”。消息稱,普京“震怒”。畢竟烏克蘭屢次對俄羅斯高層官員發動“斬首”行動都獲得成功,這對俄羅斯來說不僅僅是人員損失,也是丟大國面子的事情。烏方對斬首俄羅斯高層官員非常有底氣,因為烏克蘭背後有整個西方支持。不久前烏方又一次“斬首”俄總參謀部莫斯卡利克中將,是利用汽車炸彈進行的,烏總統澤連斯基本人也毫不掩飾地承認是他下令幹的。
烏方多次斬首俄羅斯高層指揮官,其背後有美歐情報機關提供幫助和配合,歐洲北約高層另有盤算,如果烏克蘭情報人員能成功暗殺俄羅斯總統普京,俄羅斯不論怎樣報復,都只能限於烏克蘭境內,不會牽扯到歐洲各國身上,新一屆俄羅斯總統不會像普京那樣很難對付。事實上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俄羅斯不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進行斬首另有原因,因為澤連斯基在位更有利於俄羅斯持續完成特別軍事任務,澤連斯基還有利用價值,一旦澤連斯基被暗殺,歐洲國家會借機保護本國領事人員和公民,公開派特種兵進入烏克蘭保護歐洲公民,結果會是歐洲軍隊實質性占領烏克蘭部分領土的局面出現。再有,澤連斯基繼續掌權更會拖住歐洲發展進程,給未來消弱歐盟和歐元埋下定時炸彈,也為停戰後烏克蘭解體埋下種子。俄烏戰爭結束後烏克蘭很快會分裂成若幹個小國,這是美歐計劃中早就有的預案,也是俄羅斯一心想要達成的目標,歐洲雖然失去一個戰略屏障,但是能侵吞一部分烏克蘭領土也算是敗中有勝。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存亡代表著這個國家的國運,遠的不說,就說中國如今的發展強大,如果他老人家再多活十年,中國文化大革命很可能在四人幫的統治下還會繼續大搞階級鬥爭,文革還要持續十多年,更不會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出現,中國很可能錯過發展的大好時機,中國崛起晚十多年一切都會變樣,國際形勢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形成美中兩強博弈的局面,更不要說中國航母、五代戰機和電動車引領世界的局面出現。同理烏克蘭如果讓澤連斯基繼續執政下去,不用多,再過兩年,烏克蘭經濟和整個工業基礎將會徹底崩潰,烏克蘭稀土已經沒了,烏克蘭土地甚至會被核汙染不能種植,烏克蘭再想發展成一個正常國家幾乎不可能,甚至烏克蘭人的國際地位連非洲人都不如。常言道;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錯過了就錯過了,時間不會倒流,烏克蘭人民不應該再讓澤連斯基存在,也不能讓俄羅斯人拿捏澤連斯基的計謀得逞。烏克蘭土地和資源失去了不要緊,只要人還活著就是勝利,烏克蘭還會有明天,為了烏克蘭的明天,烏克蘭人應該盡早除去澤連斯基結束戰爭。
我們看到當俄羅斯北溪1和北溪2油氣管被炸後,輿論都指向烏克蘭情報機關所為時,俄羅斯政府並沒有展現出要對歐洲北約國家進行報復,俄羅斯吞下這個苦果,顯然俄羅斯在等著做秋後算賬之事,只要俄烏戰爭還在繼續,戰場局面有利於俄羅斯,俄羅斯就不會下手澤連斯基。美國川普總統進來放話説;讓烏克蘭和俄羅斯“打一陣子”或許更好,此言説明川普也沒打算立刻叫停俄烏戰爭。美國未必敢直接參與暗殺俄普京行動,但是提供情報和技術支持是少不了的,這一點俄羅斯人心知肚明。澤連斯基也非常清楚,只要停戰他也就活到頭了,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死傷幾百萬人,兩國人民還能讓澤連斯基退休后繼續肥吃肥喝養老嗎?烏克蘭人能刺殺普京對美國也是有利的,對歐洲北約更有利。如果在俄烏停火談判中缺少普京,正好滿足烏克蘭澤連斯基“絕不與普京談判”的誓言,也讓俄烏談判出現重大轉折。
可以肯定說今後美國再援助烏克蘭資金和武器都不會是免費的,歐洲人看到烏克蘭的資源開始被美國人拿走,歐洲人也不會再免費提供給烏克蘭援助,沒有了經濟獨立和工業基礎,這個國家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這一切都是澤連斯基的功勞,現在暗地裏多數烏克蘭民眾早想幹掉澤連斯基,而俄羅斯卻盡量維持和延長澤連斯基的執政生命,歐洲人只看到眼前輸掉俄烏戰爭對歐洲的戰略影響,歐洲人沒有去想俄烏戰爭繼續下去,後果會是歐盟與俄羅斯兩敗俱傷。美國人還是很聰明,美國人清楚未來世界上能與美國掰手腕的國家只有中國,歐洲人應該感謝中國,如果中國也學歐洲人那樣拱火俄烏戰爭,很難說不會有俄羅斯的核彈早早就落到歐洲人頭上,歐洲人更應該清楚,俄烏戰爭開始那天,歐洲從此就不再有絕對的安全了。中國的強大本身就是對俄烏戰爭的一種遏制,如果沒有中國存在,美歐即使是在常規戰場上戰勝俄羅斯,俄羅斯也會在國將不國的情況下,動用核武解決問題,正因為中國維持了俄羅斯的基本生存,才促使俄羅斯沒有被美歐逼上絕路動用核武。曾經有報道說,北約高層對刺殺普京評估稱,即使在俄烏戰爭中暗殺俄羅斯總統普京,俄羅斯也不會動用核武在俄烏戰場上,為此北約做出多次暗殺俄羅斯高級將領行動來觀察俄羅斯的反應。
面對川普指責普京“在玩火”,俄方回應“最壞情況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和歐洲想要與俄羅斯爆發一場核戰嗎?不想就立刻閉嘴促成俄烏停戰。何時看到斬首澤連斯基新聞,何時俄烏停火就快結束了。俄羅斯人在等川普退場;俄羅斯在等北約下場;俄羅斯也在等中國對臺灣動武;俄羅斯更在等烏克蘭人自己除掉澤連斯基。畢竟普京從政時川普還不知道在哪裏做生意數錢呢!論政治遠見和政治素養,川普比起普京差太遠,更何況川普政府團隊裏的都是一群政治雛鳥,快速解決俄烏戰爭的唯一途徑,就是先解決烏克蘭非法總統澤連斯基。(完)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