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
隨著全球進入新冠病毒疫情第二年,從原始毒株變異而來的各類變種病毒,成為各國政府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目前全球範圍內有哪些值得變種病毒值得注意?其傳播力度和致病性如何?現有的疫苗是否能有效預防?
冠狀病毒在傳播過程中會自然發生變異,由病毒在復製過程中出現的隨機、微小的錯誤所產生。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新冠病毒每一個月大概會出現一到兩處複製失誤——這些失誤即為突變(或稱變異,mutation)。至今為止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上萬種突變,但真正能改變病毒適應性(viral fitness)的突變數量很少。當病毒積累到一定量足以改變其適應性的突變,便會形成獨特的變種(variant)。
本文為此梳理六種最值得關注的變種病毒以及他們各自的特徵。
B.1.617(印度“雙重變異”)
最近使印度疫情徹底失控、在一個月內單日確診案例數飆升數十萬的新變種為B.1.617——亦被稱為“雙重突變毒株”。該變種總共擁有13處突變,但當中兩處突變——E484Q和L452R令其格外棘手。前者位於病毒與人體細胞表面受體相結合的棘狀蛋白(spike protein)上,在其他一些變種中表現出更強的傳播力以及避開抗體的能力,後者L452R亦被認為擁有比其他更強的傳染力,但其原因尚且不明。值得注意的是,同樣的突變在美國加州(California)的一個傳染力較強的變種(CAL.20C)中存在。
印度的變種病毒在今年1月1日至4月4日期間迅速擴散,圖中紅色為新變種的比例。 (印度斯坦時報)
該毒株最早在去年(2020年)十月在印度被發現,但從今年一月起才開始逐步增長。根據《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報導,在今年2、3月間,該變種還只佔印度各類變種的24%,但4月1日其比重已經達到了80%。
上週,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Indian Council of Medical Research,ICMR)指由巴拉特生物技術公司(Bharat Biotech India)研發的Covaxin新冠疫苗能夠有效中和這一雙重突變毒株。
當下,根據“GISAID”(全球共享禽流感數據倡議組織)平台的數據, 目前已有21個國家檢測出該變種。
B.1.351(南非變種)
去年12月在南非首次發現的變種B.1.351目前已經傳播至至少20個國家,且在北美、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形成本地傳染鏈。
阿斯利康疫苗因價格低廉深受中低收入國家青睞,但它可能難以抵禦南非變種。 (AP)
南非研究人員根據電腦建模推算該變種的傳染力,比此前在南非傳播的其他變種高50%(該研究尚未經過同行審查)。
莫德納(Moderna)及輝瑞(Pfizer)疫苗的研發公司均表示,初期實驗顯示其疫苗對該變種的有效率降低。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美國生物科技公司諾瓦瓦克斯醫藥(Novavax)實驗數據亦顯示保護率降低,但對輕症和中度感染仍有60%的有效率。
此外,在對有新冠感染歷史的人的感染力上,實驗室數據表明B.1.351躲避抗體反應比其他變種高出20%。
P.1(巴西變種)
作為南非變種的近親,巴西變種P.1擁有數個與其相同的突變,包括能夠幫助病毒更好的鎖定人體細胞的棘蛋白突變N501Y以及能夠削弱抗體免疫力的E484K。
變種P.1經由日本衛生部門在四位從巴西返回日本的旅行者身上發現,攜帶該變種抵達巴西亞馬遜州首府瑪瑙斯(Manaus)後,該變種迅速在南美各大城市傳播。截止發稿時間,該變種已經傳播至至少37個國家,除拉丁美洲各國外、瑞典亦出現了較大範圍的本土傳播。
巴西新冠肺炎疫情:巴西巴西利亞的民眾在墓園為死於新冠肺炎並發症的親人舉行葬禮。 (AP)
由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科學家上個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尚未經過同行審查)顯示,儘管該變種與南非變種擁有相同突變,但其突破免疫反應(包括疫苗及自然抗體)的能力要比後者弱得多。
B.1.1.7(英國變種)
B.1.1.17變種於去年9月在英國南部被首次發現,其占比在短短三個月內迅速增長至倫敦總確診案例數的三分之二,並由此引發了歐洲的第三波疫情。
首席科學顧問瓦蘭斯(Patrick Vallance)在新聞發布會上證實,英國出現的變種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效率比原有病毒高出70%。且多項後續研究指出該變種的致死率亦顯著高於此前的變種。今年3月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的一項研究指出,感染該變種的患者死亡的風險比其他患者高68%(實際風險區間為32%至104% )。
目前該變種已經傳播至最少94個國家,除歐洲各國外,美國、加拿大、南美各國均出現規模較大的傳播。
該毒株含有可避開抗體免疫力的突變E484K,而另一種形式的B1.526毒株則含有 S477N突變,幫助加固病毒與人體細胞的結合。不過,這種毒株的致病性、耐藥性仍屬未知,但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攜帶E484K突變的患者年齡要比一般患者平均年齡大六歲左右,而且住院的可能性也更大。
B1.526(紐約變種)
除了來自英國的B.1.1.7外,近幾個月另一種在紐約迅速擴散的新毒株為B1.526。研究人員在去年11月首次發現,據紐約市衛生部門4月12日報告,該變種已經在全市所有基因測序的樣本中佔比達到45%,超過英國變種(30%)。
該毒株含有可避開抗體免疫力的突變E484K,而另一種形式的B1.526毒株則含有 S477N突變,幫助加固病毒與人體細胞的結合。不過,這種毒株的致病性、耐藥性仍屬未知,但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攜帶E484K突變的患者年齡要比一般患者平均年齡大六歲左右,而且住院的可能性也更大。
CAL.20C(加州變種)
美國西海岸的加州近來亦發現一種傳播力更強的變種CAL.20C(又稱B.1.427/B.1.429)。去年9月還未被檢測出的這一毒株,在一月下旬已經成為加州的主要感染源。根據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UCSF)、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等本月聯合發佈於《細胞》(Cell)學術期刊上的研究,CAL.20C要比原病毒毒株傳染率高出20%。
對於這一變種的耐藥性及致死率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Kommentarer